固体废料及公共卫生管理机构(SWCorp)数据则显示,我国在2021年每日平均制造3万8219吨固体垃圾,有10%或4081吨属于食物,足以填满一个半的奥林匹克规模游泳池。
《星报》报导,我国2021年每日平均制造1万7007吨食物废料,有76%属于如骨头和果皮等不能再食用的食物,其余24%为可食用的食物,如剩余的肉类和蔬菜。
此前大马人每日制造的食物垃圾,可填满7个奥林匹克规模游泳池,当中约4081吨为仍可食用的食物,能充当300万人的每日三餐。

随着物价上涨,该机构促请国人采购食品前做好详细规划,以及时刻检查保存期限,以秉持“先买先吃”习惯,避免浪费食物。
该机构也建议民众将香蕉、苹果和梨,与其他水果分开存放,因这些水果在熟成时会释出乙烯气体,致使其他水果更快熟或变质。
马来西亚自然协会(MNS)主席阿末依斯迈博士指出,大多数倒入垃圾填埋场的食物垃圾,虽然可被降解,但过程中会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。
“这些气体会导致气候变迁和温室效应;在全球温室气体中,约7%来自可避免的食物浪费。”
他认为,国人可尝试改变食物消费模式,这不仅能拯救环境,还能“拯救”口袋。
“当局应推动更多醒觉运动,尤其从小学生做起,以教导民众如何储藏及管理食物,以免造成食物浪费。”
每日所浪费食物
可供297万人吃三餐
The Lost Food Project总经理莫哈末沙兹旺指出,国人每日所浪费的食物,数量足以为297万人提供三餐。
“这个数量将在佳节,如近期的开斋节期间,增加至15至20%。”
该非政府组织于今年内,每月“挽救”9万9942公斤食物,去年则每月“挽救”10万3263公斤,或相等于33万9706餐。
莫哈末沙兹旺认为,食物浪费是集体问题,需要集体方案解决,每人皆必须做好本分,以防食物浪费。
新闻来自:中国报